基金经理被逼破圈 面向新赛道投资

投资帮 2021-08-16 10:19:07 1773 投资帮

     根据中国A股2021年当前的上涨,我们可以看到今年以来的极致行情之下,最赚钱的赛道当属锂电池、化工、钢铁,资源股等。而科技,医药等版块相对减弱,甚至有20%以上亏损。随着新能源行情愈演愈烈,明星基金经理也出现了“跨圈”举动,中欧基金葛兰管理的两只基金二季度将宁德时代买至第一大重仓股,引发行业热议,相反,一些坚守低估值板块的价值派基金经理,承受着越来越多来自持有人方面的压力。不过从目前A股走势上看,基金们开始抛弃了很多消费类的个股,转向新赛道的布局。
 
    而有的基金经验却固守消费类,但是基金们却不买账,把报道有的基金销售券商已经抵制基金经理了,要求基金经理必须转向,否则会把资金转向其他平台。看样子基金们的日子也不好过。
 
    现在基金经理是应该坚守能力圈还是破圈投资?低估值策略未来是否仍然有效?对于市场上的诸多疑问,多位基金经理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能力圈”这一说法最早是由“股神”巴菲特提出,巴菲特在1996年致股东信中提到:“你不必成为每家公司,甚至很多公司的专家,你只需要能够评估你能力圈内的公司即可。不过,能力圈的大小并不是很重要,知道它的边界才至关重要。”业内也将“能力圈”这一词汇用来指代一个基金经理擅长的投资研究领域。
 
无论是今年的新能源还是去年的白酒行情,但当某一细分行业板块行情推向极致时,是应该追逐强势股比拼相对排名,还是坚守自身能力圈等待均值回归,基金经理们有着自己的思考。在南方基金权益投资部执行董事、基金经理骆帅看来,基金经理应该终生学习,积极拓展能力圈,但如果对一个领域还不够了解,不应该贸然去重仓。
 
他认为,基金经理要积极“扩圈”,把更多领域纳入能力圈内,而不是盲目“跨圈”。“短期的市场风格波动也许并不重要,但如果这种变化背后有长期的基本面趋势,就非常值得重视。应用技术的创新、商业模式的迭代,人才的流动和长期资本的加持,使得很多领域正在经历重大的变化,传统的壁垒正在被侵蚀。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更多从动态角度看公司,对公司价值的判断要考虑多种可能性构成的概率空间,而不是一个静态的、确定性的模型。当市场风格不站在我这一边时,我会思考一些长期的重要假设是否还成立,当前组合是否面临着长期基本面风险,而不是盲目地否定或坚持自己。”
 
万家新机遇龙头企业基金经理束金伟也提到,一方面,基金经理大多也是行业研究员出身,基本都有着自己擅长、熟悉和偏好的领域,因而通常在自己能力圈范围内做投资的确实把握会更高。另一方面,作为基金经理,其实本身就处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在短期内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是一项必备的技能,通过研究积累从而不断扩展能力圈。在他看来,市场风格一直在变,并不存在“永远的神”。“因此,当某个阶段与自己投资理念不一致时,通常能够坚守,以等待属于自己的时机到来,而自己通常只会调整自己的投资框架,通过学习试图去在一些不熟悉的领域发现价值,但涉及价值本源的投资理念一般不会发生变化。”
 
多位基金经理表示,终身不断学习,不断拓展自己能力圈对于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至关重要。中邮创业基金基金经理吴尚直言,在自己的能力圈外赚钱要么是依托其他人的能力圈,要么是靠博弈的运气,总之都不是能在长期贡献稳定收益的好方法。他称,自己逆风时会对整体持仓进行适度调整来适应短期风格,但不会大刀阔斧地进行风格转向。同时会把重点放在自身能力的拓展上,保持高强度的学习,扩大自己的能力圈,争取下次不把自己置于逆风的环境中。
 
同泰基金研究总监杨喆认为,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基本面知识,增加自己了解的行业动态、公司动态,是个持续的过程。“当市场的风格和关注点切换到相对陌生的领域时,我更要多学习,做好仔细识别,再想是不是要做动作。”
 
光大保德信基金海外投资部总监詹佳表示,自己愿意多看多学,加快能力圈的拓展。而当市场风格与理念不一致时,还是需要辩证地判断风格的机会和风险,在泡沫中把价值看清楚,才能进一步作出合理的判断。
 
创金合信数字经济基金经理王浩冰希望自己可以通过多维度的风险控制和组合管理,来构建立体化的投资策略,尽量做到能为不同的市场风格做好准备。
 
国泰基金更是认为,基金经理任何一次调仓换股必须是建立在对赛道和企业深度研究、深度了解的基础上,而不是追热点炒短线,这样才是对市场和投资者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