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量价齐跌” 大额存单利率持续下跌

小K 2020-06-10 17:38:25 2198 投资帮

 

 随着利率进入下行通道,自从3月份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跌破4%的“收益底”,如今,市面上不少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仍在持续下行。与此同时,货币基金、甚至定期存款的收益率也在持续下跌并屡创新低,且短期内下行趋势不改,原定于6月10日发行的储蓄国债也再度停发。那么,未来的市场收益走向如何?在收益下行期,普通的个人投资者又该如何应对,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银行理财产品“量价齐跌” “宝宝类”产品进入“1时代”

 A 银行理财产品“量价齐跌”

近日,李女士手中两笔长期理财产品陆续到期。跑了几家银行网点,她发现自己曾经买过的收益率在5%以上的理财产品,早已难觅踪影,即便是收益率超过4%的理财产品,也很难找到。

  山西晚报记者走访发现,国有商业银行、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多在3%到4%之间,本地城商银行推出的产品收益率略高,少数产品收益率在4%以上,很快便销售一空。如今,市面上预期年化收益率在4%左右的银行理财产品,起售点和期限都相对较长,有的起售金额高达20万元,期限则基本为286天到3年左右。多数起售点较低,且期限较短的银行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仅为3.6%甚至更低。

  “目前,市场上资金流动性充裕,同时货币市场利率继续下降,短期之内,银行理财收益率想要回升估计很难。未来,银行短期理财产品发行量可能会逐渐减少,中长期理财产品发行量占比将逐渐上升。”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网点负责人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对于一些保守型的投资者,在继续选择同类产品的情况下,可以牺牲一定的资金流动性,选择一些期限较长的产品,提前锁定收益。

  来自第三方机构的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市场上在售的银行理财持续出现“量价齐跌”的现象。从今年3月份以来,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首次“破4”。今年3月份,347家银行共发行了7964款银行理财产品(包括封闭式预期收益型、开放式预期收益型、净值型产品),其中,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96%,较今年2月份时下降0.05个百分点,第一次出现了银行理财的平均收益率“破4”的局面。更重要的是,这种理财收益下行的局面,如今仍然在持续。到今年4月份,银行理财市场上,人民币理财预期收益率依然出现整体下行,市场上在售的各理财产品期限中,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期限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全面下行,各期限的理财产品全部跌破4%。与此同时,4月份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总量只有8341只,环比也下降了7.87%。

  数据同样显示,今年5月份,332家银行共发行了6914款银行理财产品(包括封闭式预期收益型、开放式预期收益型、净值型产品),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数量减少了956款。其中,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80%,较上期减少0.08个百分点,收益创近43个月新低。更重要的是,这种下跌还具有全面性的特征,有30个省份的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出现环比下降;31个省份的非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则是环比下降。

  B“宝宝类”产品进入“1时代”

  利率走低的不仅是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宝等“宝宝类”理财,也进入利率下行通道。如今,已经彻底进入“1时代”。

  打开余额宝可以发现,6月9日,天弘余额宝基金7日年化收益率已经降至1.331%,当天,在余额宝可选的28只货币基金中,除了长盛添利宝货币的7日年化收益率为2.003%,其余货币基金的7日年化收益率全部低于2%,其中,收益率最低的为宝盈货币A,其7日年化收益率仅为1.21%。就在两个月前,即今年4月初,天弘余额宝的7日年化收益率仍在2%附近徘徊。彼时,货币基金的平均7日年化收益率也在2%左右。

  6月9日,山西晚报记者在微信理财通发现,可选的29只货币基金的7日年化收益率全部低于2%,其中,中邮货币A和招商招金宝货币A近七日年化收益率仅为1.047%和1.069%,收益最高的国富日日收益货币A,七日年化收益率也仅为1.989%。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6月3日,年内货币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仅为0.89%,同比下降了0.22个百分点。就7日年化收益率而言,超四成产品已“破1.5”,作为同类规模最大的天弘余额宝,其最新收益率也跌破平均,创下新低。在业内人士看来,近期货币基金收益率的骤降是受此前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的短端利率快速下行影响,但这一利率的回升趋势或有望带动货币基金未来收益中枢的上移。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上周三,年内可统计的658只货币基金的平均净值增长率仅为0.89%,较2019年同期的1.11%下降了0.22个百分点。而在净值增长率走低的背后,是超四成货币基金“破1.5”的7日年化收益率。从全市场情况来看,上周三,已有295只货币基金的7日年化收益率低于1.5%,占比44.83%。整体而言,货币基金的7日年化平均收益率降至1.538%。

  长量基金一位研究人士认为,央行货币政策更加强化逆周期调节和结构调整功能,导致短端利率快速下行,而货币基金是用摊余成本法计价的,市场利率下行也就直接导致了货基7日年化收益率的下降。在另一位公募基金人士看来,后续若同业存单利率能保持平稳回升的态势,则货币基金的7日年化收益率也有望随之提高。但上述人士也认为,与缓慢回落一样,回升也是需要过程,不排除回升期间央行再度放松货币政策,甚至调低政策利率的情况出现。

  C大额存单利率持续下跌

  “3年定期存款,利率最高可上浮至3.9875%,5万元起存。”这是投资者魏伟收到的一家国有商业银行发来的信息。据山西晚报记者了解,目前,除了银行理财和货币基金,长期储蓄和银行大额存单正在成为很多投资者青睐的投资品种。不过,今年以来,二者的利率同样出现不同幅度的下行。

  以5年期定期存款为例,去年常见的存款利率还在4.8%至5%的高位,目前,多数银行已经将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调至4%左右,3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已经低于4%。山西晚报记者走访省城多家商业银行了解到,今年以来,银行大额存单的利率也整体出现下调趋势,大额存单的起购门槛为20万元或30万元,各大银行近期发行的大额存单利率存在一定差异,年化收益率2%至4%之间。以一家国有商业银行为例,20万起存的各期限大额存单利率均持续下跌,比如两年期产品,4月份时,利率还为3.045%,到了5月,利率就跌至2.94%。股份制银行的情况如出一辙,比如招行30万元起售的5年期大额存单,4月份利率还是3.78%,5月份就降到3.53%。

  此外,山西晚报记者也了解到,各大银行间近期发行的大额存单利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以5月份新发行的1年期的个人大额存单利率为例,交行为2.28%,农行为2.25%,建行为2.175%。兴业银行一家网点负责人告诉山西晚报记者,不同银行的揽储能力不同,可能会导致存款利率出现差异。从不同类型银行来看,农商行的大额存单整体利率较高;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利率要明显低于地方性银行,尤其是3年和5年期利率差距较大。

  在国金证券一位分析人士看来,今年5月,LPR利率虽然保持不变,但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的边际收紧,当前货币宽松取向非常明确,后续MLF、LPR仍将有所下调。从市场预期来看,市场对于未来LPR调降的预期也是比较充分的。当前经济虽边际改善,但依然面临较大下行压力,货币政策宽松的取向是非常明确的。预计今年再降准2次,MLF、LPR也将有所下调,存款基准利率下调可能性相对较低,“量”的宽松仍是政策的重点。

  D多元化资产配置有助资产保值

  在业内人士看来,低利率就如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是低利率有望推动宏观经济短期复苏,对实体经济整体融资环境起到有效改善。在利率较低的环境下,更多资金流向大宗耐用消费品及日用工业品上,从而助推中国制造业景气指数回升,带动经济发展。而不利的一面则在于,低利率将侵蚀资产。这就意味着,把钱存进银行将面临跑不赢通胀的困境,资产在无形之中缩水,更无法奢求保值增值。

  那么,在收益率持续下滑的背景下,投资者应如何更好地选择银行理财产品?中信证券一位固收分析人士认为,考虑到全球经济增速明显下降,未来市场不少投资品种的收益率都会比较低。在风险承受范围内,投资者可从两方面入手优化资产配置,即拉长投资久期即进行多元化资产配置,力争做到收益与风险的平衡。

  上述兴业银行人士认为,在保证一定流动性资金的前提下,投资者可以配置一些期限较长的理财产品,在利率下行的趋势下可以提前锁定收益,避免因短期频繁交易造成募集期对利率的摊薄。

  与此同时,在利率下行期间,即便是储蓄,也有必要选择合适的产品形态来实现保值增值。上述兴业银行人士也表示,投资者可以考虑购买较长期限的存款产品或理财产品,大额存单利率具有吸引力,可以锁定收益率。此外,投资者也可关注期限较长的定期存款,利率一般会在存款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有所上浮。

  在另外一家股份制银行人士看来,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除了银行理财产品和存款,如果想追求更高的收益,就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可以考虑配置一些债券基金。和理财产品相比,债券基金的风险要高一些,存在短时间内跌破成本价的可能。但如果是长期持有,亏损的概率并不高。此外,从投资的流动性来看,中短债基金买卖方便速度快,没有持有期限限制,便于投资者合理安排资金。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提醒投资者,近几年,债券市场违约事件频发,不少此前踩雷的债券基金遭遇巨额赎回,投资者在购买时一定要注意风险,慎重选择基金品种。(文章来源:山西晚报)